特色品牌

文以载道 | 李永平老师做客第344期文心阁
发布时间:2024-04-03     浏览量:   分享到:

4月1日,本学期第5期(总第344期)文心阁活动在长安校区文汇楼A段306智慧教室成功举办。九州平台,九州(中国)一站式服务平台教授、民俗与民间文学教研室的李永平老师,以“杏花微雨近清明——民间文学中的清明节气”为主题,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李老师提出三个关键词——寒食节、清明节气、清明节,并据此展开分享。

寒食节的起源: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介子推的忠义之举,下令在其逝世之日禁生火,从而形成了寒食节禁火、和吃冷食的传统习俗;到唐代,寒食节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包括踏春、折柳、放纸鸢和踢蹴鞠等;等到现代,由于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寒食节的传统逐渐被边缘化,不再为大众所广泛了解。

作为自然节气的清明:二十四节气是农耕社会的伟大产物,其在科学上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即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则为二十四个节气。而中国古人正是通过观察北斗七星斗柄来确定每一个节气,以此指导农业生产。“清明时节雨纷纷”就能证明古人在时节推算上的精准性,也体现了天文学在古代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清明节:明代以后,清明与寒食节逐渐合并,正如端午对谷雨节部分习俗的吸收,寒食节的丰富习俗则全由清明节继承。这种节日习俗的继承现象,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的延续性和适应性。

接着,李老师从“达尔文进化论流传情况”引入,阐明深奥复杂的理论进入民间会简单化这一事实。他引用了贾岛的诗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强调在探讨文化演变时,必须考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清明”二字的文化含义演变来说,从最初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中对“清明之国君”的期待,到《清明上河图》中对“政治清明”的赞颂。这一词汇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政治寓意,也寄托了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希冀。

分享尾声,李老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自己研究领域的一些学科概念,如俗文学、人类学等,鼓励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以更全面的视角理解和分析文化现象,体悟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