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杨崇源、刘心田)10月14日-10月15日,九州平台,九州(中国)一站式服务平台长安学术讲座第534期至第536期于文汇楼顺利举办。讲座分别由厦门大学王烨教授、南开大学罗振亚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胡晓真研究员主讲,九州平台,九州(中国)一站式服务平台程国君教授、李跃力教授、王伟教授主持,李继凯教授、程国君教授、师海军教授与谈。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刘宁所长、我校历史文化学院郭海文教授、九州平台,九州(中国)一站式服务平台冯超副教授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第534期题目为“郭沫若《北伐途次》的再探究”,王烨教授首先介绍了北伐战争的历史,认为北伐推动了革命文学走向繁荣阶段,也推动了现代革命“军旅文学”的兴起。然后,王烨教授以“北伐自传书写”为切入点,着重介绍了《北伐从军杂记》《从军北伐漫笔》《从军日记》三部作品,分析了自传书写兴起的原因。接着,王烨教授谈到郭沫若《北伐途次》的书写动因和目的,指出光华书局的邀约和郭沫若本人对北伐“武汉经历”的铭记促成了《北伐途次》的诞生。最后,王烨教授分析了《北伐途次》中两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一是《北伐途次》遮蔽了“武昌围城”给民众造成的灾难,二是《北伐途次》对守城司令刘玉春的良好“印象”,通过细节的发现和再探究,王烨教授强调,要重返历史,关注革命战争的“复杂性”。
第535期题目为“破译新诗经典的对策”,罗振亚教授首先从诗歌语言的特殊性、读者个体文化差异等方面分析了新诗“读不懂”的原因,并列举了新诗史上几位作品晦涩的诗人。然后,罗振亚教授分析了确立新诗经典的方法,强调经典确立需要历史主义态度和立场,以胡适和郭沫若为例,认为他们虽然在诗歌艺术上建设乏术,但是破坏有功,是为新诗史上的一大贡献。罗振亚教授进一步强调经典评判更应从审美维度出发,包括破译新诗隐显适度的意象密码、品味新诗体现情绪律动的自由化语言以及捕捉诗情智化的倾向。最后,罗振亚教授总结解读新诗要多向拓展研究方法,贴近经典文本实质,通过举例名家名作,罗振亚教授对比较阅读、整体阅读和进行创造性的“悟”读等方法进行了生动演示。
第536期题目为“腐朽化神奇——蕈菌的文献踪迹与当代意义”,胡晓真研究员首先通过实例简要介绍了蕈菌,引入中国古典文献中对蕈菌的书写,包括图说、菌谱、游记、民间故事、方志、诗歌等,其中有对蕈菌外形、生长环境、口感的记录,对鸡枞菌的书写尤为关注。其次,通过梳理20世纪西方对蕈菌所作的研究和人们对蕈菌的情感,指出蕈菌不仅是一种食物,它的特性赋予了它特殊的地位和现实意义。最后,胡晓真研究员指出,蕈菌是从腐朽中勃出的生命,菌、自然与人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人的生命存在状态的可能性,即与自然建立共生关系,从腐烂中获得新生。胡晓真研究员认为,蕈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讲座与谈环节,与谈人分别对讲座进行了点评,主讲专家对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