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长安文化》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唐诗与长安文化
课程编号:2012130
总学时数:36
面授时数:32
实验时数:4
周学时数:2
学 分:2
开课单位:九州平台,九州(中国)一站式服务平台
授课对象:校内各专业本科生
课程性质:通识课
使用教材:柏俊才《唐诗与长安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二.教学目的
《唐诗与长安文化》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旨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美学家李泽厚曾经有一个判断:我们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但里面有很多内容,随时代变迁,它的光辉会逐渐黯淡,有些价值会过去。但他认为只有一点是永远不会过去的,那就是唐诗宋词——唐诗宋词的价值是永恒的。通过唐诗经典作品的赏析,可以让学生感受其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深入了解长安文化的优秀传统,培养出一种传承并弘扬中国文化道统的历史责任感,以便为在本世纪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同学们精读唐诗名篇,还可以强化民族自豪感与创新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与意志,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奋斗终身。
三.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唐诗的鉴赏,让学生领悟经典的魅力,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长安文化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长安文化与唐诗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学习方法指导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等。
1.讲授法:通过对唐诗与长安文化知识的系统讲授,使学生较全面的了解唐代长安文化基本知识和理论,以便指导其唐代诗歌学习。教师教授一般在学生小组展示之后,根据展示情况强调或拓展。
2.自主学习:本课程已经制作成慕课,在爱课程网上运行。建议学生运用网络,课前和课后查阅有关讲义和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记录自己不清楚的地方,以便课堂上与老师讨论。
3.探究式学习:学生根据网络课程设置的问题,自我发帖参与讨论,进行探究式学习。老师会根据学生发帖情形进行数据统计,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4.课堂展示:对于网络发帖优秀的学生,老师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堂上采用ppt形式展示,引发其他学生讨论,结果纳入课程总评成绩。
五.考核方式
独立完成一份课程论文或实际考察报告,具体题目老师根据教学实际来安排。
六.参考书目
1.《唐诗与长安文化》,柏俊才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唐代文学史》(上下),乔象钟、陈铁民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版。
4.《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版。
5.《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
6.《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唐诗的魅力》,(美)高友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8.《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美)包弼德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七.授课提纲
绪论:辉煌灿烂的唐代长安文化(2学时)
1.唐代政治经济概况
2.唐代文化概况
3.唐代外交
4.唐诗所体现的唐代文化
第一章 唐诗与长安爱情文化(2学时)
1.文学永恒的主题
2.比翼连理的帝妃之恋
3.幽闭宫苑的宫女爱情
4.幽怨无奈的文人爱情
5.无题爱情解花语
第二章 唐诗与长安政治文化(3学时)
1.安史之乱与长安的陷落
2.永贞革新与长安的眷恋
3.牛李党争与长安的纷争
4.甘露之变与长安的杀戮
第三章 唐诗与长安佛教文化(2学时)
1.玄奘西行与佛经翻译
2.达摩东来与禅宗兴起
3. 长安城内六大寺
4.王维迷恋佛教销烦忧
5.白居易沉迷佛教乐闲适
第四章 唐诗与长安道家文化(3学时)
1.崇道之风与长安道观的兴建
2.茅山派与长安炼丹风气的兴盛
3.道教与长安诗歌的想象
第五章 唐诗与长安科举文化(4学时)
1.进士成为唐人科举之最爱
2.行卷与温卷之风始盛
3.省试诗与进士及第
4.落第诗与唐人失意之悲怆
第六章 唐诗与长安女性文化(4学时)
1.美丽的长安女子
2.武则天的才华与无字丰碑
3.上官婉儿与初唐宫廷诗歌激励机制
4.杨氏姐妹出游之盛
5.玉真公主与长安那些女道士
第七章 唐诗与长安酒文化(4学时)
1.渊远流长酒文化
2.人生得意须尽欢
3.人生失意酒浇愁
4.闲来无事浅斟唱
5.长安城里八大仙
第八章 唐诗与长安民俗文化(4学时)
1. 长安节日民俗(上)
2. 长安节日民俗(下)
3. 长安民俗赛事
4. 舌尖上的长安美食
第九章 唐诗与长安风景名胜(2学时)
1.大雁塔与终南山
2.长安八景
3.华清宫与九成宫
第十章 唐诗与长安西域文化(2学时)
1.胡姬与长安城里那些西域人
2.长安城里三大地标与西域文化
3.长安西域三大乐舞
实验课: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重现——唐诗话长安虚拟仿真实验(4学时)
《中国文学史(三):隋唐五代文学》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史(三)
课程编号:2012130
总学时数:72
面授时数:72
实验时数:0
周学时数:4
学 分:4
开课单位:九州平台,九州(中国)一站式服务平台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二年级
课程性质:专业课
使用教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二.教学目的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隋唐五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郭,及诸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化、联系交融等情况,掌握本大纲规定的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该时期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对于隋唐五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即借助于注释和有关资料,能读懂中等难度的隋唐五代文学作品,能独立地分析、评论隋唐五代文学的作家及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征,能写出观点明确、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备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历史跨度为从隋唐五代。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设置本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本大纲所列隋唐五代文学的知识点及作品篇目,是教师教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范围。教师讲课应具有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讲课时应突出重点、难点,不应面面俱到,一般性地重复教材。对于作品的讲解分析更应突出重点,应避免繁锁和面面俱到的赏析。至于对具体问题怎样去讲述,教师具有相对的自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
本课程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历史跨度从隋唐至五代文学。本课程共安排三学期72学时,所选教材为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及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由于课程内容丰富,学时较短,要求教师授课时注意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讲重点、难点,避免一般性地重复教材。
四.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五.参考书目
1.《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王维集校注》,王维著,陈铁民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
3.《李白选集》,李白著,郁贤皓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杜诗详注》,杜甫著,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5.《白居易集》,白居易著,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
6.《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著,刘学锴、余恕诚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
7.《唐宋词选释》,俞平伯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8.《花间集》,赵崇祚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六. 授课提纲
绪论
1.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
2.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3.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4.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1.隋代文学
2.初唐诗坛
3.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4.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1.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2.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3.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第三章 李白
1.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2.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3.李白的绝句
4.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5.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 杜甫
1.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2.杜甫的律诗
3.杜诗的艺术风格
4.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第五章 大历诗风
1.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2.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3.顾况与李益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1.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2.韩愈、孟郊、李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
3.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1.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2.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3.《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4.白居易的闲适诗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1.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2.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3.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4.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1.唐传奇
2.俗讲与变文
3.晚唐诗歌
第十章 晚唐诗歌
1.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2.苦吟诗人
3.爱情题材与艶丽诗风
4.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5.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第十一章 李商隐
1.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2.朦胧多义与心灵世界的开拓
3.凄艳浑融的风格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1.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2.温庭筠及其它花间词人
3.李煜及其它南唐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