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齐琳)2019年11月12日至12月10日,九州(中国)一站式服务平台第146场至第151场博士研究生报告顺利举行。来自语言学及应用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博士研究生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九州(中国)一站式服务平台各年级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认真聆听了报告。以下是博士报告的简要内容:
2019年11月12日,第146场博士学术报告以《通辽特殊方言词汇使用状况调查---以中学生使用状况为个案》为题,由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生王跃平主讲。王跃平的报告主要分为四部分,即研究目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分析讨论。王跃平以“语言与社会”互动制约的关系为基本观点,分析了具体的通辽方言词汇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意愿、知晓度、使用频率等,总结了词汇选择的具体动因。她在报告中指出通过调查特殊方言词汇的存在现状能够对其服务交际的功能及其发展状态形成基于实证的认识,从而对特殊方言词汇的发展趋势形成主观认识基础上的客观预测。
2019年11月12日,第147场博士学术报告以《新时代国民语言能力提升与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为题,由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生刘志刚主讲。他在报告中首先提出国民语言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基础,国家通用语言又是国民语言能力的基础。其次,他提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能够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自信和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最后,他在报告中进一步探讨了国家通用语言普及应该坚持的原则,提出了应继续突出学校教育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以国家通用语言普及为契机来加强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等措施。
2019年11月13日,第148场博士学术报告以《近二十年形声学说研究综述》为题,由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研究生林贤主讲。林贤首先从大陆地区形声学说的研究成果谈起,进而从论文和专著两部分展开论述。论文类部分从学术综述、声符研究、形符研究、专人专书四小部分进行深入探究,专著类部分则从传统文字学和古文字学两部分展开评述。接着,他同样从论文和专著两部分出发对港澳台地区形声学说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知识的拓展。随后,他对近二十年形声学说研究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深刻剖析,得出了“三足”与“三不足”的结论。最后,林贤对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做了简要的介绍说明。
2019年11月25日,第149场博士学术报告以《文化磨合视域下的欧华文学———以程抱一的小说<天一言>为例》为题,由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封艳梅主讲。封艳梅首先介绍了文化磨合的概念:和而不同,文化互鉴。接着,她介绍了小说《天一言》的基本情节、内容。最后,她详细梳理了该小说中吸收、化合的欧华文化的因素。封艳梅通过跨文学文化交流与磨合的思路,探讨中西文化磨合的生成意义,详细讲解了中西文化磨合的具体体现。
2019年11月25日,第150场博士学术报告以《<聊斋志异·尸变>之听觉叙事初探》为题,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生林拓主讲。首先,林拓通过具体分析蒲松龄《聊斋志异》文本中显与隐声音的存在,揭示声音在叙事中的作用。接着,她对蒲松龄《聊斋志异•尸变》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发现文本中在表现声音时,悬念辞格的运用会使读者从感性到理性,反复辞格的运用则会使读者从理性到感性。最后,她通过讲述《尸变》中的一个恐怖故事,提出了恐怖美学对于文本中声音的调动。
2019年12月10日,第151场博士学术报告以《陇东方言的一些语音特点》为题,由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研究生谭治琪主讲。报告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说,谭治琪首先对陇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人口做了介绍,其次介绍了陇东的方言归属情况,其中包括报告人调查到的方言点情况,并强调在调查过程中要注重对于接壤地带的考察。第二部分为陇东方言的语音特点,她从声调、声母、韵母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在报告中,主讲人根据自己实地方言调查的经验,建议同学们在调查中注意问字方式,生活中多积累一些特殊用字用于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