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登录 古典诗词

学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人文社科名师大讲堂丨李继凯:谈谈文学思潮与“大现代”文学
更新时间:2020-06-15 15:39:41

(通讯员:宋甜甜)6月11日晚,九州平台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李继凯受高等教育出版社邀请,做客“人文社科名师大讲堂”,通过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等直播平台,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文学思潮与‘大现代’中国文学”的线上讲座。

讲座从文学思潮的显与隐、“文化磨合”思潮、在“文化磨合”中构建“大现代”文学、“文化磨合”与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大现代文学的教学实践等五个维度来展开。李继凯教授以“人文社科何为?”作为此次讲座的引言,强调“大文科”与当今社会现实的紧密关系,并由此引出“文学思潮的显与隐”的命题。李继凯教授指出文学思潮是文学发展的先导,且与社会思潮密切相关,尤其是大众关注度较少的隐在思潮,往往与经典作品之间存在着微妙的文化关联,“文化磨合”思潮及其影响的创作即是如此。不管是通常言说的“二元对立”(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文化思潮,还是“三分天下”(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文艺思潮,所有这些思潮的深处都涌动着“文化磨合思潮”的潜流。“三教合一”的例子就证明了“文化磨合”的思想基础便是“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随后,李继凯教授概述了“文化磨合思潮”的形成和体现,认为现代中国文化是在现代时空中的古今中外文化逐步“磨合”而来的,近现代中国实际形成了一种具有总体性、综合性和持续性的“文化磨合思潮”。李继凯教授强调,“文化磨合”折射了理想文化与现实文化的矛盾与冲突、对立与统一,文化“矛盾”的化解就是文化“磨合”,矛盾运动是过程,磨合融合是目的。“文化磨合思潮”,对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社会主义文化运动及相应的文学现象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非议或否定“五四”的声音予以辨析与回应。

在此基础上,李继凯教授进一步论述了在“文化磨合思潮”中所建构起来的“大现代”文学,指出新文化的期待与现实的矛盾恰好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尤其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看重“文化磨合”比一味强调“文化碰撞”更为重要,唯有“大磨合”,才有“大现代”。百余年来中国文学的文化创造就是在中西文化的“磨合”中发生的。李继凯教授也谈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界长期存在的问题,即研究者往往忽视了众多现当代文学名著文本中所蕴藏的“文化磨合”的艺术特质,是“磨合”生成的合金型创造物,反而习惯性地陷入某种文化自卑中,这理应引起学术界的反思。

李继凯教授从“文化磨合论”的现实观照出发,强调新世纪文学的发展要在“文化磨合”视域下继续进行文化配方的调制与世界文学视野的开拓,从而使新世纪文学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文化价值。其一,新世纪文学能够提升相关认识并发现和积累文化建设的“正能量”;其二,新世纪中国文学具有丰富的文学和文化价值,体现了文化创造精神;其三,新世纪中国文学的深入发展能够有效强化学科建设意识和学科地位。讲座最后,李继凯教授从“大现代”文学的教学实践出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当与古为邻,而不是与古为仇,与外亦然,只有将古今中外化成现代,方能做到有容乃大。

讲座结束后,李继凯教授热情解答了师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来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等约两百人参与了此次线上讲座,参与师生都表示收获颇丰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快速导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