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格)2020年12月4日至12月9日,九州平台,九州(中国)一站式服务平台第186场至第189场博士研究生报告顺利举行。来自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4名博士研究生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九州平台,九州(中国)一站式服务平台各年级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认真聆听了报告。以下是博士报告的简要内容:
2020年12月4日,第186场博士学术报告以《“文坛二贾”考论》为题,由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瑶主讲。张瑶指出其文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知识考古、比较分析等方法,填补“二贾”研究的空白。旨在从文学生产、乡土意识、文化传承等多个角度入手对“二贾”进行比较研究,并意欲从“二贾”出发进一步思考如解放区文艺传统的传播限度、当代小说创作中的民族文学传统等重大问题。
2020年12月4日,第187场博士学术报告以《刘师培文体论建构及学术史意义》为题,由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赵静主讲。赵静指出刘师培文体论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内涵的有机结构,其特点是:在“藻繢”为尚的形式性文学观基础上,以“辨体”为核心手段,借用“六朝文笔之辨”作为理论工具,通过“藻采”“韵偶”等概念的整合调适,举骈体为文类正宗,同时也将“辨”之方法施用于对文体风格和文章作法的阐析。
2020年12月4日,第188场博士学术报告以《象征理论的进路与实践》为题,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李泽涛主讲。李泽涛指出“象征”是人的一种思维特征、交流方式、存在体验,也是“词”与“物”的一种互文空间。随着中西文学批评史的演进,广义象征和狭义象征混杂了起来,“象征”理论的范畴始终未能获得一个明确的定位。而本场报告正是从象征的概念与类型、符号理论与象征理论、象征思想在多种理论中的渗透、象征理论的具体应用与实践等角度,分析了象征的含义,阐明了象征理论的进路与实践。
2020年12月9日,第189场博士学术报告以《<四书辨疑>作者考辨》为题,由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高俊主讲。高俊指出:在流传至今的元人四书学著作中,《四书辨疑》作为“正朱”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性。但其作者为何人,则众说纷纭。而高俊的报告一方面通过内证法,从文本表达的思想立场、注释语的词汇文化背景以及文本自身传递的时间信息入手;另一方面运用旁证法,对目录文献著录情况进行分析,对嫌疑作者的师承关系、学术思想倾向与神道碑碑文进行考证,最终认定作者为陈天祥。整场报告考证资料扎实,论证严密,同学们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