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登录 古典诗词

学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九州平台,九州(中国)一站式服务平台学术讲座“泛表现主义及其浪漫主义根源”顺利开讲
更新时间:2022-04-28 08:34:34

(通讯员:张靖松)2022年4月24日,九州平台,九州(中国)一站式服务平台学术讲座“泛表现主义及其浪漫主义根源”在腾讯会议平台顺利开讲。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鲁明军老师主讲,九州平台,九州(中国)一站式服务平台陈越老师主持、霍炬老师评议。

  主持人:陈越

  讲座伊始,主持人陈越老师从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史的角度回顾了“表现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题,并热切期待鲁明军老师的讲座能够通过一个不同的视角,让我们在艺术史的脉络中重新认识“表现主义”的概念演变。

  主讲人:鲁明军

  主讲人鲁明军老师首先介绍了自己做“表现主义”相关研究的初衷。他指出,“表现主义”在当代艺术中仍然具有生命力,而艺术作品的内外又交织着种种主观的、客观的因素,它们使得艺术作品本身处在可见性与不可见性的张力之间——这一点也正是需要进行细致地历史考察的。

  由此,鲁明军老师从抽象表现主义与欧洲北方浪漫主义传统的关联出发,拉起了一条滥觞于中世纪并一直延续至今的“表现主义”概念史线索。而“浪漫主义”则是隐匿于这条主流之下的潜流。作为艺术流派的德国表现主义是鲁明军老师论述的起点,这一流派一方面延续了印象派,但同时也区别于印象派和以野兽派为代表的“法国表现主义”,而是对“桥社”及“青骑士”两大德国艺术社团的风格总括,他们都承接了浪漫主义对主体无限性的探讨。特别是“桥社”画家的代表作,在主题、意象乃至构图等方面都对以蒙克、梵高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传统有所取法。浪漫主义传统又与哥特式艺术、手法主义这两条反古典主义的潮流息息相关。其中马克斯·德沃夏克和潘诺夫斯基对哥特艺术与经院哲学关系的解读值得进一步深究,这一点也凸显出艺术史和思想史的发展转变始终是互渗的。

  而上世纪30年代末期(1938-1939)掀起的“表现主义论争”则重新将“表现主义”拉回到主流视野之中。由于这场论争特殊的出现时间,各个理论家在阐述时都占据着一定的现实立场,最终“表现主义”也有着不同的理论面目:作为法西斯主义(动因)的表现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无关、但作为反法西斯主义之历史前提的表现主义,作为反法西斯主义、但非布尔什维克主义(左翼)的表现主义,作为布尔什维克主义或前卫艺术行动的表现主义,作为形式主义的表现主义,作为现实主义的表现主义。随后,表现主义论争也因格林伯格的《前卫与庸俗》一文与抽象表现主义联系在了一起。最后,鲁明军老师通过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巴塞利兹以及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揭示出“表现主义”在战后乃至今天的一系列变化,而这些变化仍透露出浪漫主义传统的气息。

评议人:霍炬

  随后,评议人霍炬老师也从文学批评出发,提出了“历史”是贯穿此次讲座的关键词。他认为,历史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破解那些在自己的时间、概念中自洽的种种历史图像。正如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一书中谈到的那样:“体裁发展的越高级、越复杂,它就会越清晰、越全面地记住自己的过去,一切过去在这样的体裁中都体现了出来。”表现主义这种体裁,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同时,还时刻体现着过去的种种潜流与血脉,而历史所给予艺术的发展及改变,绝不能与现实的斗争割裂开来。这些或许正是艺术为我们思考当下、理解当下所提供的思考维度。

  尽管鲁明军老师的讲座内容与传统文学研究有着一定的差别,但他研究所使用的理论及方法,在所谓“文化研究”大行其道的今天,不失为一种向历史唯物主义回归的尝试,对我们重新审视各种文学问题也大有裨益。

快速导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