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登录 古典诗词

学院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文化 >> 教师心语 >> 正文
​邢向东:关于学术团队建设的思考
更新时间:2018-09-30 20:59:01
邢向东
      院里安排我谈谈学术团队建设的问题,本人不善于谈主义,只能谈谈问题。
一、方言学团队建设
      我2003年回到学校后,在学科带头人胡安顺老师的支持下成立了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有了一个平台,还需要有一支能在平台上跳舞的研究团队,这时天赐良机,我获得了全国优博论文奖,入选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我们设计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全国优博论文获得者专项基金项目《陕西方言重点调查研究》,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整体上提升陕西方言研究水平,另一个是把人才培养和本教研室团队建设相结合,把教研室有关老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带动起来,当时的想法十分宏伟。尽管这些年来进展缓慢,但还是部分达到了目标,尤其本校的老师都坚持到了最后,基本完成了项目。现在,我和兰宾汉老师的合阳、西安部分已经出版,韩老师等的岐山、白河、绥德以及吴堡明年即可出版。这样,本教研室的一部分年轻教师就在中华书局出版了专著,年轻老师有了较高的学术起点。通过这个项目,我们把教研室的研究方向都凝聚到与项目有关的事上来,加上胡安顺老师、郭芹纳老师和后来到任的其他老师也作方言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团队效应。2010-2011年,我们建设了语音实验室,使方言研究的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国内的语言学界,大家都知道陕西师大是西北方言研究的重镇,说明我们的影响力增强了。
      下一步的打算是,将教研室的更多力量整合进来,重点培养青年教师。由于个人研究方向和兴趣的原因,教研室还有一些年轻教师没有进入整个的研究团队,我们打算策划一个更大的项目,让绝大多数青年老师都参加进来,让年轻人更快地成长。进一步加强我们在西北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不过,上述计划还有赖于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是光靠带头人努力就能实现的。目前我们的不足也很明显:第一,在高端杂志发表论文太少,主要是年轻教师不敢投稿;第二,申报项目的压力大,重大招标项目还是零,不少老师还没有拿到国家或教育部课题;第三,必修课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多数年轻教师没有选修课。因此,年轻教师在学术界的影响还没有培养起来,团队的实力还不够强大。年轻教师需要再刻苦、勤奋、踏实些,才能实现打造有竞争力的学术团队的目标。
二、关于团队建设的思考
      关于团队建设,我以为,应当在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方面,学科带头人需要加强团队意识,真正地带起头来,设计大项目,把大家的气提起来,把力量激发出来,并且使到一个地方去。年轻人缺乏经验,也没有能力自己申报大型项目。如果没有项目,一是没有压力,即使有压力也不知道往哪儿使劲,难以激发和保持长久的研究兴趣。二是没有经费,不能出去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界对话,很难崭露头角。
      我想,下面的措施可能有助于团队建设:第一,加强本学科内部的学术交流、教学交流,比如文艺学学科在这方面就有很好的经验。具体做法是,由二级学科面向校内灵活组织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可以由一两位教师做主题报告,其他老师参与研讨,在研讨中互相了解、互相启发,提高学术敏感度,产生新课题。既对研究生培养有利,也对凝聚研究方向、组织大型项目有利。如果我们连本学科的其他老师在做什么都不知道,就谈不上打造学术团队。(院里改革了学术报告的组织方式,是因为研究生反映,集中组织学术报告月的效果不好,有的老师在学术报告会上炒冷饭,讲旧题目,还有个别老师为自己的书做广告,自吹自擂。)二是组织博士生、硕士生的学术论坛和沙龙,吸收青年教师参加,在导师、学生、青年教师三方面的互动中提高。第三,顺便提一下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学校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但研究生掌握的信息有限,导师应及时把握信息,鼓励博士、硕士生参加这类会议,2011年我的5位博士生参加了两个国际会议,回来后搞了一个方言学沙龙,效果特别好,报告人和其他学生都得到了提高。
      另一个方面,在青年教师。从目前看,我们的青年教师缺乏冲击力和竞争力。下面几点体会可以供年轻老师参考。
      第一,要用“心”做学问,就是全身心投入,把学问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毛泽东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套用这句话,可以说,“做学问怕就怕‘用心’二字”。你时刻惦记着学问,好题目也就惦记着你,勤奋、刻苦、敏锐都出自用心。本人的一些研究题目、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是在夜里睡不着觉的时候突然想起来的,每当这种时候,我都要摸黑起来把这些想法记下来,否则到了第二天,这些想法可能忘得一干二净!这其实是平时思考的结果。
      第二,不要把心思花在算计怎么做划得来,怎么做划不来上,不要惜售,比如捂着博士论文在评副高以前舍不得拿出来出版或发表。可是,等到评了副高再出版,你的论文的学术价值可能已经大打折扣,甚至成了一堆废纸!在我看来,各种所谓“攻略”,都是那种琐屑的人所热衷的。做学问不是过日子,靠算计只能算计出平庸的人。
      第三,要有高远的志向,提高境界,向学术高地攀登。这又包括几个方面。比如,不要和同事以及周围的人比高低,要和国内外的同行比。跟周围的人比让人目光短浅,跟同行比使人目光远大。紧盯着同行的研究,就能保持对学术最前沿的深入了解,也能排除掉内心的一些琐碎、不健康的东西。再如,要向专业期刊挺近。在有的小学校,老师的志向就是评职称,所以想尽办法到属于CSSCI的偏远地区、理工科院校的学报发表文章。但我们的老师不能老在这些杂志转悠,年轻老师要敢于向专业期刊、顶级期刊投稿,在学界闯出一条路来。越是高级别期刊,审稿程序越规范,年轻人的稿子越有出头的机会。比如,台湾中央研究院的《语言暨语言学》,是世界语言学界可以用中文发表论文的两个SSCI期刊之一,它的审稿程序非常规范,我既是作者也是审稿人,体会颇深。审稿人只要发现你的论文有内容有新意,绝不会一棍子打死,而会提很多建设性意见,给你发表的机会。本人在这个杂志发过三篇文章,第一篇是2007年,非常顺利,第二篇、第三篇都修改了多遍才发出来,还有两次退稿。201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责任编辑和我自己都因为往还多次给对方带来太多的麻烦,彼此表示不好意思。可见,谁都不是投出去稿子就能发,更不要惧怕没有名气受冷遇。我的做法是退稿一次,就认真修改一次,转投他处;不过千万不要不加修改就转投,那一定不会中,因为上一次退稿肯定是因为文章有大毛病。
      第四,注意捕捉各种信息,提高学术敏感度。现在是信息时代,谁善于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就能取得先机。年轻人应当保持对各种学术信息的高度敏感,才能抓住机遇。大的信息如,2011年中共中央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建设的大课题,我到南京大学开会,一位语言学前辈对我说:“向东,方言学又遇到了一个好机遇,你应该抓住机会,和省里有关部门协商,搞大项目。”其实这个决策对于整个中文专业来说都是大好机遇。小的信息如,《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复旦文献学博士丛书》将要征集优秀博士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等,都是重要的信息。再如,我93年在《中国语文》上读到日本学者古屋昭弘的一篇论文,文末附了一个编辑部按语,说古屋先生主持着早稻田大学文学部的一个学术刊物《中国语学研究·开篇》,欢迎投稿。那时候也是发愁没地方发文章,就投了一篇,后来在这个杂志发了很多文章,还推荐一些年轻老师在该刊发表论文。
      第五,给大杂志投稿从写小文章开始。名人写大文章,我们没名气就写小文章。有些大问题是由若干小问题组成的,年轻学者驾驭文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但往往爱写大文章,结果屡战屡败。这里有个策略问题,你可以把一个大问题拆成若干小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用较短的文章投稿。(我第一次给《中国语文》投稿是补白,第二次是2页,第三次就是5页,最长的10个版面。)等你在学术圈子里有点知名度,驾驭文章的能力强了,再多写长文章,也来得及。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很不成熟、系统,请各位老师批评。
   (注:本文系邢向东教授在九州平台,九州(中国)一站式服务平台2011年度教代会上的发言)
快速导航
友情链接: